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五一”国际劳动节,是礼赞劳动、致敬劳动者的节日。
在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郑州国际陆港、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河南保税集团、黄河博物馆、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回信过的郑州圆方集团,普通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践行殷殷嘱托、汲取奋进力量,有着怎样精彩的故事?2024年“五一”劳动节,我们走进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坚守的世界,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他们忙碌、充实和幸福的日常,倾听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出彩故事。
提起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作为河南制造业头雁,郑煤机不断刷新全球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支护高度的世界纪录,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于2023年再次创造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这也是目前全球支护高度最高、智能化技术最先进的液压支架。
2024年4月下旬,河南郑州,时值暮春却艳阳高照。当我们如约来到位于郑州经开区的郑煤机集团,刚到总装厂门口,一位面带笑容头戴蓝色安全帽的男士一边走上前打招呼,一边给我们分发安全帽,他就是赵海卫。
赵海卫与同事们讨论工作 左胜凯 摄
一、个人成长脚步紧跟产业巨变步伐
走进总装厂,一排排高大整齐、色泽分明的液压支架伫立眼前,头顶一列列机车沿轨道有序驶过,偌大的工厂一派繁忙却次序分明。
“总装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这里摆放的(液压支架)都是成品。”赵海卫边走边介绍。2003年,19岁的他来到郑煤机集团,当学徒一年后正式上岗,从班组长干起,一干就是3年;24岁任车间副主任,28岁聘任车间主任……如今,他已是郑煤机集团总装厂液压支架总装车间主任,主要负责液压支架总装生产任务。
据赵海卫回忆,当年和他一起从郑州煤矿机械制造技工学校毕业,来到郑煤机集团工作的同学有近20人。如今,当年的小伙伴都已在郑州“开枝散叶”,小日子越过越红火,陆续在郑州买了房、安了家。他们的故事背后,既离不开各自的努力拼搏,更得益于时代发展和波澜壮阔的产业巨变。
据赵海卫介绍,郑煤机这几年订单量接连攀升,2023年尤为明显,国内外需求量巨大,生产任务繁重,员工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在赵海卫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不苦一点、累一点哪来的成长与进步?工作需要生活支持,生活也要靠工作来保障,幸福生活和努力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家有二胎宝宝的赵海卫说到这些,满面笑容。
赵海卫在检查机器设备 王菁 摄
二、“学习能力要跟得上产业迭代升级”
“刚到郑煤机时,自己啥都不会,都是老师傅手把手传帮带、面对面教实招。做到主任时,我也开始带学徒。这几年产业迭代升级很快,自己也要经常学习,才能不被徒弟们提问时难住。”谈起这些,赵海卫腼腆地笑起来。21年来,从19岁中专毕业到考到高级工,再到陆续读完大专、本科,赵海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能力。
采访间隙,负责澳洲业务的郑煤机国际市场部的小石非常兴奋地告诉赵海卫:“赵主任,告诉你个好消息,澳洲那边产品项目样机试制顺利完成,已验收交付!”小石告诉记者:“产品的技术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高效的制造交付能力,是我们市场营销人员最大的底气!”
持续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灰领”——这样的机制,在郑煤机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好,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做到极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才是自己的价值所在!”赵海卫表示,每天他都会和团队的职工开会交流。开会交流不在于时间长短,但要形成大家每天都在找问题、勤思考、善解决的习惯。
在不断的碰撞中摸索出的一套“头脑风暴”机制,让赵海卫团队中的很多员工都保持着旺盛的学习能力、转化能力。而在郑煤机内部,得益于以员工名字命名精益改善的机制在培养技能大师方面持续发挥的作用,近年来,郑煤机先后涌现出许多技能大师。郑煤机每年还会评选“改善之星”“先进工作者”等,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职位上升空间。
赵海卫在检查工作 王菁 摄
三、普通员工眼里的制造变“智造”
“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煤机视察时强调。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它的发展最终要靠自主创新。始建于1958年的郑煤机,依靠多年如一日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郑煤机首套成套智能化工作面入选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首套搭载“矿鸿”系统的郑煤机千兆以太网支架电控系统在神东布尔台煤矿下井应用,打破了以往对国外操作系统的依赖,惯导调直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第三方测评,郑煤机智能化工作面推广数量稳居行业第一。
2021年,国内首个由单一厂家(郑煤机)提供的包含液压支架、刮板机、采煤机在内的大成套项目走出国门,创造了由国内单一企业供应的成套装备在国外顺利达产的先例。
2022年,煤机行业首家原生数字化工厂——郑煤机智慧园区投产运营。作为郑煤机从制造迈向“智造”进行的一次重要探索,将数字化的支持融入产品从设计到服务的全流程,空间利用率提升50%,生产成本降低60%以上。
2023年,郑煤机自主研制的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批量交付,再创煤矿支护装备高度新纪录。目前,郑煤机的智能化成套装备已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土耳其等多个国家。
“作为郑煤机人,这五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企业坚持变革创新、持续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产品口碑闻名中外,大家越干越有信心……”赵海卫充满自豪地说。
资料显示,2023年,作为郑煤机从制造向“智”造的一次重要探索,智慧园区以工业4.0智能制造体系为指导,依托5G通讯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将数字化的支持融入从产品设计到服务的全流程,建设领跑行业的智能激光切割生产线、智能焊接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转运系统和高度智能化制造执行系统。智慧园区相比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
赵海卫告诉记者,他在郑煤机工作已有21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郑煤机越来越有信心,对中国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越来越有信心。“都说‘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坚定’,我们郑煤机人是这样,相信所有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从业者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信心与底气的来源。”赵海卫如是说。
原载于2024年5月1日郑州日报客户端;郑报全媒体记者|王菁 左胜凯 吴俊含 李星南 殷洁